TG反波胆淘金app官网入口产品
小型装载机,山东装载机
小型装载机,山东装载机
原标题:青海木里矿区仍有大量存煤,是谁的“高度近视”催生了“隐形首富”?!
在历经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青海省叫停木里煤田矿区内一切开采行为、开展生态环境整改治理的背景下,青海省兴青工贸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打着生态修复治理的名义,在祁连山南麓腹地木里矿区进行掠夺式采挖,14年来涉嫌无证非法采煤2600多万吨,获利超百亿元,对黄河上游源头、青海湖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地局部生态造成破坏。
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新网记者获悉,针对新闻媒体报道木里矿区非法开采问题,青海省海西州多人落马。
青海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滕佳材通报省纪委监委调查核实工作进展情况。胡贵龙 摄
日前,有新闻媒体报道称,一家名为青海省兴青工贸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即“兴青公司”)的企业,打着生态修复治理的名义,在祁连山南麓腹地木里矿区进行掠夺式采挖,获利上百亿块钱,该企业董事长甚至被称为青海“隐形首富”。
青海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滕佳材介绍,青海省纪委监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成立省纪委监委调查组,同步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启动追责问责程序。
经初步调查核实,时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现任海西州委常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梁彦国(正厅级),海西州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兼木里煤田管理局局长李永平(副厅级),对兴青公司非法开采问题,在监管上失职失责,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经省委研究决定,免去梁彦国、李永平两位同志所任职务,接受组织调查。
同时,省纪委监委研究决定,对负有监管责任的海西州委州政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和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地区、部门涉嫌失职失责的相关领导干部立案审查调查。
8月10日,青海省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赴木里矿区,现场踏勘、督导非法开采专项调查工作,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并召开现场会部署相关工作。
下一步,公安专案组、纪委监委专案组将继续全面查清违法违纪行为。青海省将立即启动木里矿区新一轮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工作,聘请专家组科学评估论证,研究提出综合整治方案。
青海省将在全省范围开展矿山类企业大检查,全面排查各类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隐患和安全生产隐患。8月11日
开采区被“开膛破肚”8月11日,青海海西州天峻县木里矿区已全部停产,新京报记者探访涉非法开采的兴青公司煤矿,该公司聚乎更矿区五号井周围形成“天坑”,山体上的黑色断面在外。在木里镇煤矿聚集区还有一条运煤的铁路专用线,目前已停运,设备及车辆就地存放。
在兴青公司聚乎更矿区五号井附近,两座山坡之间形成一个“天坑”,目测几乎一眼望不到边。其呈现的煤灰色与山坡上绿色的防尘网形成鲜明的反差。在另一侧的山坳里是兴青公司留下的大量铲车、挖掘机。
木里镇煤矿聚集区有一条运煤的铁路专用线,很多翻斗车和铲车整齐地停放在卸货区,在铁轨一侧有不少煤堆。
在木里镇煤矿聚集区,有一条运煤的铁路专用线,有很多翻斗车和铲车整齐地停放在卸货区,另外在铁轨一侧有不少煤堆,由于该条铁路线处于停运状态,煤堆少了许多。
经媒体报道,矿区已经全部停产,矿工及上百名货运司机已陆续离开居住区,仅剩部分人员留守。
公开简历显示,李永平,男,汉族,1967年10月出生,青海湟中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李永平长期在青海省煤炭、能源系统任职,曾担任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17年3月出任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副厅级)兼木里煤田管理局局长。
总台央视记者在青海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发现一个存煤场,里面堆放着大量煤炭。
工作人员回应:存煤区域属于天峻银海物流园区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天峻县发改委批复,于2008年7月31日建设,占地面积300亩。“这些煤主要是2014年8月矿区全面停产后进行边坡治理清理出来的露头煤。(煤)出来以后,它需要经过化验分类。哪个是优质煤,哪个是劣质煤,然后再依据相应的价格运走。”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三年前就被中央通报,问责风暴开启祁连山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保卫战,但记者持续两年多的跟踪调查发现,追责高压下总体取得成效,南麓腹地的非法开采却并未根绝。号称青海“隐形首富”者,盘踞在这里涉嫌无证非法采煤2600多万吨,在两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此公司仍不收手,打着“生态恢复治理”的名义掠夺式采挖。
有人说,又是中央的高压问责,又是环保督察,这些人怎么敢顶风作案?这可能真不是什么“敢不敢”的问题,而是“非法采挖利益”有多大的问题。“高度近视”到多少度,关键看利益诱惑有多大,当有巨大采挖利益驱动的时候,猫鼠都会铤而走险。所以,问责两名厅官,只是一场问责风暴的开始,需要彻查“高度近视”的原因。众多的反腐案证明,这种环境生态大破坏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地方官场生态问题的反映。以此为标本,查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每一个“高度近视”者付出代价,让监管者清清爽爽,地方风清气正,才有生态上真正的绿水青山。
: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新京报,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本文不代表阳光创译立场,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各位阅读者交流参考之目的。本号所转载内容没有一点商业宣传目的,仅供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主编删除(主编微信:suntrans2008),另外图片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立刻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